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中国科学报》九寨沟获得保护始末
发表日期: 2017-07-27 作者: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岳爱国 

  2002年夏天,受上级指派,我和另外一名同志专程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了解成都生物所原所长、著名植物学家刘照光的事迹。刘照光同志已于2001年12月1日病逝,他生前曾为西南部的生态平衡,生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做了大量工作。

  在了解刘照光同志事迹的同时,我第一次听到了他和他的科研团队,以及众多科技工作者为保护九寨沟而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听来既令人后怕又庆幸。后怕的是,如果不是科学家的竭力保护,九寨沟的绝美景色早已荡然无存;庆幸的是,有这么多科学家一直在行动,用他们的知识、理性、责任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功地护住了这片人间仙境。

  这个令人难忘的往事要从上世纪的50年代开始讲起。

  在九寨沟的原始开发与保护性利用之间、愚昧与科学之间曾展开过一场没有相约的竞赛。虽然保护性利用与科学的脚步在这场竞赛中起跑稍慢了些,其中又遭遇了许多的艰辛、碰壁、阻挠,但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彻底遏制了原始开发与愚昧的脚步。

  以下便是在这场竞赛中所发生的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往事。

  上世纪50年代,四川省林业部门派出的森林资源调查队发现了九寨沟丰富的森林资源。1960年,四川南坪森林资源调查队再次进入九寨沟进行考察并作出考察报告:这里可以建一个大型森工局进行采伐。

  上世纪60年代初,刘照光等成都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在四川南坪县进行植被调查时,首次进入到九寨沟边缘地带。

  1966年、1970年,九寨沟丰富的森林资源吸引来两支队伍、近千人的伐木大军。他们携着油锯、开着重型运输机,先后进驻九寨沟并成立林场。目的很明确也很单纯,就是要将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变成数量巨大的木材并运出沟外。

  1969年8月,成都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印开蒲、溥发鼎、胡隆基等3人在进行四川省薯芋资源调查时,在南坪县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重点对九寨沟进行了考察。当时虽已有林场进驻,但伐木工作刚刚开始,还未形成规模。

  上世纪70年代上半叶,两个林场已开展大规模的采伐工作,且已向纵深发展,公路已修到则查洼沟的上季节海附近。那时候,九寨沟每年有10万余棵大树被砍伐。

  1975年,四川西部植被状况调查工作恢复,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植物所科研人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共5人组成的考察组,专门对九寨沟进行了调查。他们看到的景象是,大规模的采伐工作使得沟内满目疮痍。考察工作结束后,忧心忡忡的科学家们立即向阿坝州、四川省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介绍情况,并呼吁,立即停止砍伐,建立自然保护区。但在当时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年代,科学家们的声音显得那么的微弱,最后还是被无知与无理淹没了。

  1978年7月,成都生物所的印开蒲等人第三次进入九寨沟。此时,沟内森林被采伐和破坏的现状已触目惊心。诺日郎瀑布、五彩池附近的森林已基本被砍伐光。由于失去森林的庇护,长海、五彩池等海子的水位急剧下降,108个海子中已有1/3干涸。

  印开蒲回去后立即向刘照光等领导进行了汇报。在研究所刘照光等领导的支持下,结合在四川植被调查工作中了解到的其他地区的情况,印开蒲于1978年8月26日撰写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关于建议在四川建立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报告中建议将九寨沟列为第二个急需建立的保护区。但此报告受到当时四川省个别领导的指责,认为否定了建国以来党的林业政策和党领导下四川林业战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坚决反对上报。

  1978年10月,时任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马识途不顾一些人的阻挠,顶着极大的政治压力,亲自将该报告送到中国科学院,并向当时的方毅院长做了口头汇报。中科院对此报告非常重视,于同年10月17日以《 [78]科发一字1661号文》将成都生物所报告转送农林部。

  1978年11月初,农林部林业总局有关领导和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刘海泉电话通知四川省林业局和成都生物所,要这两家单位共同就关于在四川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正式向四川省革委会作一个报告。经协商,由生物所印开蒲执笔撰写报告,报告经林业局胡铁卿作修改后,由两家共同上报四川省革委会。在报告中首次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四周范围和面积进行了确定。

  经过农林部林业总局保护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和四川省林业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国发[1978]256号文件》,批转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文件中正式批准建立九寨沟等4个自然保护区。

  但1978年前后,基层林业部门对九寨沟森林的采伐不仅不收敛,反而更加大了力度。如果说在国务院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前还有情可原,但在这之后仍大肆采伐,不知是孤注一掷,还是没有得到上级的文件精神?

  针对上述情况,印开蒲又撰写了《四川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调查报告》,报告首次提到了四川森林采伐过度带来的严重生态危机问题。新华社记者贺晓林据此撰写了报道《岷江上游乱采滥伐森林恶果严重》,在1979年1月的《新华社内参》和《人民日报》上刊登。这些引起了中央和四川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79年初停止了对九寨沟森林资源的采伐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至此,九寨沟管理越来越上档次,发展越来越好,景色越来越美。成为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风景名录》。1992年1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今天,当我们到九寨沟游览时,欣赏美景时还能看到因昨天疯狂采伐而留下的一些痕迹。站在日则沟原始森林的边缘,脚下有一些倒毙多年的原木,横七竖八地躺倒那里,树干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仿佛在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述说着当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间或看到一轮轮巨大的树桩像植物界的骷髅一般,揭示着历史上曾在这里发生过的对植物界的大屠杀。

  但我们总算还能在九寨沟见到真正的原始森林,这已是实属不易了。遥想当年,如果不是理性的科学家们的一再呼吁,眼前的森林恐怕早已不知灰飞何处。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