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现脊蛇属Achalinus Peters, 1869一新种
——湖南脊蛇A. hunanensis
发表日期: 2023-06-21 作者: 马舜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脊蛇属Achalinus为一类中小体型、夜行性、营穴居生活的无毒蛇,广泛分布于越南北部,中国东、中及南部地区以及日本。全属共已知26种,其中有19种在中国有分布。该属物种在形态相似性高、行为隐蔽,长期以来对其知之甚少,且多样性一直被低估。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脊蛇新种得以发现和描述,人们对其多样性的认识日渐增多和加深。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课题组依据湖南省怀化市和宁乡市的2号脊蛇标本,基于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原记录为“青脊蛇A. ater”的脊蛇种群为一新种——湖南脊蛇A. hunanensis sp. nov.(图1)。该新种的模式产地为怀化市鹤城区。该新种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湖南省的爬行动物区系,并增加对脊蛇类群的认识。 

 

 

  1 湖南脊蛇Achalinus hunanensis sp. nov.的正模(CIB 119039)。(石胜超摄)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图2)表明:湖南脊蛇与宁陕脊蛇A. ningshanensis姐妹种关系,分支节点支持率高。二者的遗传分化不是特别高,但二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形态特征区别(湖南脊蛇 vs. 宁陕脊蛇):(1)鼻间鳞沟长约为前额鳞沟长的2 vs. 鼻间鳞沟长约等于前额鳞沟长;(2)尾长体长比0.221 ~ 0.225 vs. 0.121 ~ 0.161;(3)尾下鳞69–72 vs. 41–46;(4)下颔片2 vs. 下颔片3对;(5)颊鳞相对更为狭长,其高与长之比0.62 ~ 0.70 vs. 0.45 ~ 0.58。同时,对其分化时间的估计结果(图3)发现:二者的分化时间约在48万年前,与三峡贯通的时间(3012万年前)相近。因此,长江三峡产生的地理隔离可能促进了湖南脊蛇与宁陕脊蛇的分化成种。 

 

 

  2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片段构建的脊蛇属Achalinus物种的最大似然系统发生树。湖南脊蛇A. hunanensis sp. nov.背景为红色,宁陕脊蛇A. ningshanensis背景为蓝色;树枝处节点值分别为类SH近似似然比检验值/超快自展似然值/贝叶斯后验概率。 

 

 

  3 脊蛇属Achalinus分化时间估计。湖南脊蛇A. hunanensis sp. nov.背景为红色,宁陕脊蛇A. ningshanensis背景为蓝色。 

    

  湖南脊蛇有如下特征而与同属已知物种相区别:(1)所有背鳞起强棱,通身23行,最外一行明显扩大;(2)尾巴相对较短,尾长体长比为0.221 ~ 0.225;(3)上颔齿23枚;(4)前额鳞沟长约为鼻间鳞沟长的2倍;(5)颊鳞1枚,近长方形, 高与长之比为0.62 ~ 0.70 ;(6)上唇鳞6枚,第45枚入眶;(7)前颞鳞2枚入眶;(8)腹鳞163–165 枚,尾下鳞单行,69–72枚。 

  该物种目前在已知在湖南省怀化市、宁乡市、安化县有分布。安化县的分布信息是在该物种成文投稿之后确定的:通过后续的安化县考察获得一张动物照片(图4),其呈现的动物形态特征与该新物种一致。该蛇夜行性,分布海拔880–1020m之间,生活在亚热带阔叶林下的落叶层中。 

  4 湖南安化县湖南脊蛇Achalinus hunanensis sp. nov.(石胜超摄) 

    

 研究成果以“A new species of Achalinus Peters, 1869 (Squamata, Xenodermidae) from Hunan Province, China为题在ZooKeys期刊上发表。博士研究生马舜和石胜超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怀化学院副教授向孙军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院舒服参与了研究工作。本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2YFF1301401)的资助 

 原文链接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