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发现滑蜥属一新种——汶川滑蜥
发表日期: 2023-03-30 作者: 贾如菀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员课题组依据采自我国四川省汶川县与理县的1号幼体和13号成体标本,基于比较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发现该种群与其他已报道的滑蜥属物种均有明显差异,应系一未描述新种,将其命名为汶川滑蜥scincella wangyuezhaoi sp. nov.(图1)。新种以著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王跃招先生的名字命名,以此向其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尤其是滑蜥属物种研究作出的卓越贡献表达敬意。新种模式产地为中国四川省汶川县,目前仅见于四川省汶川县与理县,以前部分产地的标本曾被误定为康定滑蜥。该新种的发现对横断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有重要作用,将我国的滑蜥属物种数增加至12个,并提供了中国滑蜥属的形态检索表。 

  1  汶川滑蜥S. wangyuezhaoi sp. nov.副模(CIB 119518)生态照;刘金龙摄,曾晓茂提供 

 汶川滑蜥S. wangyuezhaoi sp. nov.系统地位独特,基于线粒体16S RNA12S RNACOI以及Cyt b构建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强烈支持其构成一个单系群,为一独立进化的遗传支系且分化显著。形态上汶川滑蜥与康定滑蜥S. potanini和山滑蜥S. monticola较为相似,但是可以通过中段环体鳞、侧纵纹间背鳞行数、喉鳞和第四指指下鳞等特征与二者以及其他滑蜥属物种进行区分。 

  2  基于线粒体(12S16SCyt bCOI)序列构建的20个滑蜥属Scincella物种的最大似然系统发生树,树中节点处树枝上方为自举支持率/后验概率 

 汶川滑蜥S. wangyuezhaoi sp. nov.可通过如下特征与本属其他物种进行区分:(1)身体细长,中等体型,头体长35.0–62.1 mm;(2)下唇鳞多为7枚(偶有8枚);(3)上睫鳞5–7枚;(4)鼓膜深陷,无外耳孔前缘瓣突;(5)中段环体鳞27–30行;(6)背鳞平滑,背中线鳞60–75行,腹中线鳞46–59行,喉鳞25–30行;(7)侧纵纹上缘形态较直,侧纵纹间背鳞行数6行;(8)第四指指下鳞9–11枚,第四趾趾下鳞13–16枚;(9)尾腹侧深褐色或黑色斑点密集分布;(10)灰棕色不连续的规则背外侧条纹5–7条,显著的黑色侧纵纹从后眼角一直延伸到尾外侧(图3、图4)。 

  3  汶川滑蜥S. wangyuezhaoi sp. nov.正模(CIB 87244)标本照 

  A:体部背面观;B:体部腹面观;C:头部背面观;D:头部腹面观;E:头部左侧面观;F:头部右侧面观;比例尺=5 mm;高宗元摄 

  4  汶川滑蜥S. wangyuezhaoi sp. nov.与康定滑蜥S. potanini、山滑蜥S. monticola的侧纵纹间背鳞行数比较 

  A:汶川滑蜥S. wangyuezhaoi sp. nov.B:康定滑蜥S. potaniniC:山滑蜥S. monticola;高宗元摄 

 汶川滑蜥生活于海拔1 900~3 100 m处有腐叶的岩石地区,大多在白天活动,常见于岩壁或落叶表面。其食性和繁殖方式尚不清楚,但是在一只怀孕的雌性滑蜥标本体内发现了四个发育良好的后代,表明汶川滑蜥可能营卵胎生。 

 研究成果以“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Scincella Mittleman, 1950 (Squamata: Scinc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with a diagnostic key of Scincella species in China”为题在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西华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生贾如菀为第一作者,西华师范大学黎大勇教授与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宗元、黄俊杰、任金龙与蒋珂也参与了此项研究。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19QZKK0501)、四川科技项目(2021JDJQ0002)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项目(KFJ-BRP-017-65)的资助。 

 原文链接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