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默默忙碌的身影
发表日期: 2008-08-16 作者: 王海燕 文章来源:情报中心
打印 文本大小:    

他们俩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电工,一个叫官静,一个叫周国锐,都是二十来岁、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平日里言语不多,静静做着自己的工作。职工们的办公室、实验室需要检修线路、更换灯泡什么的,总能见到他俩的身影。

20085121428,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当时小官正在研究所的低压室观察用电高峰时的电压情况,而小周正带人在六楼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增加照明设备。经历了剧烈晃动的惊恐后,俩人来到研究所园区空旷地带,和许多职工、学生们聚集在了一起。

“全所断电,防止危险发生”。接到所领导的命令,俩人立即到变压室去断电。这时,发现有人被关在了植化楼的电梯里,俩人又跟着吴宁所长和叶彦副所长,冒着余震的危险去开启电梯门,救出被关的职工。几小时后,大家知道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震中在距成都直线距离只有90余公里的汶川。人们纷纷准备外宿,躲避余震。当天晚上,小官和小周便开始在所里值班,恢复各工作楼房一楼大厅的用电,并对已经住满了职工、家属、学生的研究所园区实施夜巡,防范有混乱发生。以后的几天,他俩根据研究所的统一部署,逐步恢复各工作楼层的用电,尽职尽责地监视着用电运行情况,并继续参加对园区外宿人员安全状况的巡视。

得知研究所有不少职工被困在茂县、绵竹等重灾区,小官和小周同其他坚守岗位的职工一样忧心、牵挂。“我们年青,不怕困难”,他俩这样想着,期望能参加研究所组织的前沿营救行动。但最终研究所决定让他俩留在所里多做勤杂工作。于是,他俩又在监控电力运行的同时,继续着各种各样的忙碌——

这一天,你会看到他俩在帮助职工搭帐篷、搬物品;那一天,你又会看到他俩在往车上整齐稳固地摆放支援前沿营救团队的设备。在研究所每晚向被困职工家属通报营救进展的会场上,他俩在端水、泡茶;在为遇难职工搭建悼念堂的房屋里,他俩在收拾物品,折纸花,并仔细考虑悼念活动的灯光需求;在搭建研究生专用临时抗震大篷的施工场地,他俩冒着大雨督促工程,出色完成大篷内应急长明灯、方便地灯、学习照明灯的布线与安装,没有顾上去吃晚饭……

有的时候,你也会看见小官和小周静坐在园区花园石阶上,“我们在这儿随时候命,让大家方便找到我们,能帮什么忙就帮什么忙,能做什么事就多做点儿什么事。”他俩也挺想家的,但家就在单位大院里也没顾得上多去照顾。小周的父亲已经病逝了,母亲特别想让儿子多多回家照应和陪伴,但他俩说:“我们也是生物所的一份子,在所里营救职工,抗震救灾的危难时刻,大家都在忙,我们在尽我们的力量为所里分担。”

小官和小周的辛勤劳动,得到了研究所领导和职工的肯定和赞扬。人们关心着他俩的健康与休息,他俩也感受着人们送来的温暖,工作起来更加卖力了。

灾害无情人有情。虽然有伤亡,但大多数被困职工最终被成功营救回家。现在,研究所的工作重点转向了用科技力量支持救灾与灾后重建,小官和小周仍继续着他们电工岗位的工作。望着他俩默默忙碌的身影,你会感觉到一种安稳和坚定,一种勤奋奉献、不畏困难、恪守职责的安稳和坚定,这正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普通职工精神风貌的写照。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