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奉献书写人生
发表日期: 2008-08-16 作者: 王海燕 文章来源:情报中心
打印 文本大小:    
    2008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签发文件,表彰该所自“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近两个月中涌现出来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在先进个人的名单中,为救他人而英勇献身的该所党委委员、专职纪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郭庆新的名字,再次唤起生物所干部和职工的无限伤痛和追思之情:难忘这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使锦绣河山山崩地裂、广厦倾覆,使纯朴人民生命遭劫、家园毁灭;难忘生物所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对几十位被困重灾区职工的生死大营救;难忘灾害夺去了三位亲爱同事的生命、而其中郭庆新同志为救他人英勇献身带给大家的震惊、悲伤和钦佩。
    “真的是郭书记走了吗?他是多好的一个人啊!”
    “郭老师才54岁,多年轻啊,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靠他指点呢!”
    “他平时就大公无私,先人后己。能不顾自己去救别人,真是英勇!”
    ……
    人们在哀痛、惋惜、感动、敬佩之余,回忆起郭庆新同志平日里的点点滴滴,追溯郭庆新同志54年的人生历程,一致认为他是一位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是一位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兢兢业业、卓有成绩的科技管理工作者;是一位品德高尚、修养深厚、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胸怀宽广的领导干部和良师益友。他的一生可以用“无私又无畏地奉献”概括,展现着崇高的精神与人性光辉。
 
 无私奉献  成就卓著  厚德做人  品质高尚
 
    郭庆新同志1954年4月20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在革命传统教育下成长。196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5月复员到四川省生物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
    虽然“文化大革命”使得郭庆新只念完了初中就参军,但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又让他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成就了终生学习的信念和习惯,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研究所工作期间,郭庆新同志于1975年9月至1978年8月就读于四川大学哲学系,获得大学学历;1988年3月毕业于北京现代管理学院基础系现代管理科学进修班;1993年9月通过了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大学学历考试;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课程高级进修班,获得研究生同等学历,同年获得由美国百林顿大学颁发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郭庆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办公室主任(兼),工会主席,纪委副书记、书记,副所长(兼),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为中国科学院三级高级职员。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因为表现突出而获得过众多的荣誉称号,例如,1990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9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管理人员突出贡献津贴;1993、199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先进个人;1998年获四川省“优秀党政领导关怀青年工作奖”;2004年获得四川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等等。
    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为科研管理和科学事业发展奉献了全部智慧和独到思想。郭庆新同志一直坚持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带头学习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科技方针政策,在落实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研究所发展规划实践中不断从哲学意义和辩证唯物角度思考问题、总结经验,逐步培养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出了敏锐的时代意识和厚重的大局观念。他在党风建设、科技创新、科研管理、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写下了不计其数的论文和报告,提出对形势的认识、对工作的设计、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成为一名注重实践与效果的思想者。例如他提出要以知识经济意识和人本主义精神开展持久的科技创新;要以确立核心价值观来提升创新文化内涵,再用文化的力量与魅力支撑科技创新和科学兴邦事业;要以破冰的胆略和法律、制度、教育三结合的体制惩治腐败,建立社会公平。
    他恭于事业,忘我工作,勇于开拓,积极实践,为生物所的科研管理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郭庆新同志长期从事研究所的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以及纪检督察工作。无论是作普通职工、部门负责人还是研究所领导,他都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认真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对待每一项具体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就。例如他在担任所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期间,在党群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是以转变观念为重点开展系统而细致的思想教育,二是配合学科调整、课题清理,实施凝聚力工程,三是以所领导班子、党支部、党员干部为重点分层次进行党组织建设,四是用依法治所、完善规章制度和加强党性教育与磨练相结合的方式持久开展研究所的反腐倡廉工作;在行政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方面,首先是通过抓建章立制和照章办事两个环节积极推行行政工作规范化;其次是以部门结构调整、深化职能、竞争上岗、目标考核为手段推进研究所管理系统改革,再次是围绕研究所定位和进入知识创新基地,进行条件建设,建立具有超前性的科技创新工作支撑平台,最后是以完善福利,改造环境,加强保险为措施努力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条件。郭庆新同志始终与生物所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与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道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和稳定持久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通过系统深入的思考、策划和实践,在凝练科技目标、确立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团队拼搏意识、完善制度规范、推进所务公开等一系列“创新文化”主体内涵建设方面做出了富有思想性、时代性、独特性的重要贡献。
    他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克己奉公、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为广大科技干部与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郭庆新同志十分注重品德修养,工作中严格遵从职业操守,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生活中处处恪守公民道德,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他为人正直,热心助人,常常与人倾心交流,关心每一位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大到解决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或思想认识障碍,小到为生病职工买药或扔垃圾袋,他都尽心尽力,不怕麻烦;他凡事先替别人着想,积极为其他干部和职工出谋划策,总以鼓励的方式对待遇到困难的职工;他从不摆领导架子,遇到问题虚心向人求教,为人正直,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郭庆新同志既有忧国忧民、责任在胸的内涵和风范,又有维护职工利益、帮助解决危机与困难、先人后己的处世情怀,是大家公认的好领导、好同事,好朋友,贴心人。
 
危难关头,生死度外,为救他人,献出生命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郭庆新同志如往常一样,一大早来到研究所上班。作为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党委委员,他带领生物所的十几位老专家、老领导到位于绵竹市汉旺镇清平乡的国营林场(即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开展考察活动。按计划,5月12日先由郭庆新同志带领老同志前往目的地进行考察,第二天,也就是5月13号,研究所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将前往林场向老同志们做研究所发展工作报告,讨论研究所发展规划。
    早上9点整,成都生物所的老专家、老领导一行16人在郭庆新同志的带领下从成都出发。对于郭庆新而言,他已经多次带队进行过这类考察、交流、研讨活动了。公交客车行驶在前往绵竹的道路上,他一如既往,一边同大家交流,一边照顾着这些研究所的老前辈们。郭庆新同志十分尊重和关心这些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流过血和汗、又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立下汗马功劳、至今仍心系研究所发展的革命老前辈,而老同志们也一直把勤勉、热情而又贴心的郭庆新看作是亲人一般的晚辈,“小郭,小郭”地叫着,有事可以随时找他帮助。
    中午时分,大家来到了目的地——云湖国家森林公园,住进了公园的接待宾馆。吃完午饭,回到各自房间,老同志们有的在整理随行物品,有的正进行洗漱,有的依床观看电视新闻。郭庆新也脱下外衣,准备稍事休息。那天,云湖国家森林公园里只有生物所老同志一个考察团。四周空气清新,微风轻拂,一切都是那么安详而欢愉。谁也不曾想到,就在14时28分,一场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发生了。山呼海啸般的轰鸣和天崩地裂似的摇晃让这些从事科学研究的老知识分子立即意识到大地震发生了,而且就在附近地区。
    仅仅是几十秒钟,一切都变了。他们住的宾馆客房的填充墙完全倒塌了。侥幸从房屋废墟中逃生出来的老同志发现有三位同伴遭受重伤,包括郭庆新在内的三位同志不幸被倒塌的墙体砸中,倒在了宾馆房间门口的平台上,倒在了血泊中,离开了人世。
    他们所住的宾馆是依山而建的平房,出客房门经过一段大约两米的过道就可以下到客房前面的草坪上。也就是说从宾馆客房门口到宾馆外空旷草地只有6米左右的垂直距离。地震发生时,郭庆新同志就住在离草坪最近的房间,年轻力壮的他是完全有时间跑出房间来到安全的空旷地带的。
    劫后余生的云湖森林公园的员工房鸣骏这样描述道:“发生地震时,最开始我正在接待中心上班。由于长期在山区上班,小的地震经验还有。地震发生时,我们几个职工明显感觉和以前不同,震级要大上数倍。第一时间,我们冲出了接待中心,来到地势开阔的水泥路上(接待中心就在宾馆右侧不远处,水泥路就在宾馆外阶梯前延伸),我看见台阶平台上一位身材魁梧的专家,当时还穿着花睡裤。他差两步就可以走下台阶了。听到身后一位老婆婆‘哎呀’一声,他忙转过身去搀扶。就在那一刻,山摇地动,走廊上的预制板被摇落下来,将他们俩和前来的一位老同志砸在了楼板下面。”
    同样是云湖森林公园员工的阳建萍这样描述说:“当时我们员工正在总台上班,我们立即从总台跑出来,由于剧烈晃动站立不稳,只能趴在草坪上。抬头一望,看见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也有一些在向房外跑。我看见走廊有一位女老专家颤颤巍巍地走不动。郭庆新同志返回去搀扶她,这时又一阵剧烈的晃动让他们站立不稳只能蹲下。一瞬间房屋就倒塌将他们埋在废墟里。”另一位员工韩顺琳也描述说:“突然发生了地震,我立即从总台跑到屋外。由于剧烈的晃动根本站立不稳,只能趴在地上。这时我向含笑山庄标间看去,看见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的客人也在向外跑,我看见标6门口一位男同志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正在向宽的地方跑着,由于剧烈的晃动,他们站立不稳只能蹲在地上。这时一间房屋的墙一下就倒了下来,把他们俩都埋在废墟里了。”
    他们所说的含笑山庄,就是郭庆新及老同志们下榻的宾馆客房,郭庆新同志被大家从废墟中抬出时身上就穿着花睡裤,而他的身旁就是公园员工称之为“女老专家”、“老太太”、“老婆婆”的生物所老职工邹万君。
    在2008年6月3日,《成都商报》一篇题目为“冒死送出求救信,深山救出13名老专家”的地震特刊文章中报道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宾馆组织地震救援有这样一段文字:
 
    (生物所老专家)抵达公园宾馆已是中午,简单午餐后,宾馆方面安排老专家午休。下午2点28分,地震发生了,顿时地动山摇。
    “地震了,快跑!”宾馆员工一声大喊,冲出房间。接着老专家们也纷纷跑出午休的房间,领队的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纪委副书记郭庆新搀扶着老专家仇镛跑出房间。
    “哎呀!”刚刚走出房间的郭庆新听到身后一声惊叫,才发现在房间里的老专家邹女士由于地面晃动太厉害,已经不敢走了。郭庆新放下仇镛又冲进房间,扶出邹女士。刚刚走出房门,更猛烈的地震袭来,地面晃得站不稳脚,郭庆新和邹女士只好蹲在墙边。一阵巨响后,房子垮塌了,一面墙砸中了郭庆新和邹女士,不远处的仇镛也被击中。3位老专家顿时倒在血泊中,不久,相继去世。
 
    从郭庆新被埋在废墟中的位置、姿势、尤其是从亲历者、目击者的事后描述中,我们清楚地看见了郭庆新同志在强烈地震几十秒中的经历。他和仇镛同志同住一个房间,离逃生的位置最近。他凭借在部队练就的敏锐在第一时间意识到发生地震了,先是大喊一声“地震了,大家快跑!”,然后临危不惧,搀扶着身体欠佳,步履缓慢的仇镛同志逃离房间来到房门外,当听见因剧烈晃动已不敢动弹的邹万君呼唤后,又毫不犹豫返回去搀扶邹万君往外逃生。然而就在这时房屋外墙突然倒塌砸中了他们三人,终究夺去了他们的生命。郭庆新同志在危急时刻、大难当前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救助他人,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得知郭庆新同志因公殉职的消息和英勇救人的事迹,生物所的职工、科分院的同仁悲伤惋惜,感动钦佩,禁不住泪水长流。“他知识很丰富,平日里还考我们防震自救的知识呢”,“他一贯先人后己,在科分院里口碑一直很好”,“舍己救人是他大公无私高尚品德下的必然选择。他走得太年轻,太可惜了!”,“此次带队到绵阳开展活动,正是他对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具体体现”……大家都纷纷表示要向郭庆新同志学习,学习他忘我奉献的敬业精神,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善良宽容的博大胸怀,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逝者未尽的遗志,更加努力地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为研究所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用科技救灾和科技兴邦的实际行动告慰郭庆新同志的在天之灵。
    郭庆新同志用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救助他人的大无畏行动完成了他对做人、做事、做事业的终极奉献。这种奉献精神必将伴随山河日月永存人间。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