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创新文化副刊 > 文学创作 > 科海泛舟
直言的科学家——邹承鲁
发表日期: 2008-05-25 作者: 杨顺楷 文章来源:离退休
打印 文本大小:    
    2008年5月17日是邹承鲁院士诞辰85周年纪念日,虽然邹先生已于2006年秋冬之际因癌症病魔最终结束了他的生命历程。但是作为我国科学家的一代宗师,科学泰斗,敢于仗义执言的品格,他的丰功伟绩与高风亮节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后人的心中,并将永远鼓舞和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用于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纪念会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王志新院士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涛所长共同主持,出席纪念会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中科院院士张树政、梁栋材、何祚庥、王恩多、王大成、常文瑞和李佩、李林、李伯良、钱毅、方舟子等200余名来宾。邹承鲁院士是中国科学家的典范,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贡献给了国家、人民和中国科学的发展、纪念会上大家回忆了各自与邹先生交往的经历,都对邹先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和敢于直言的爱国情怀给与了高度评价和赞扬。特别是他在科技界坚持科学真理,同伪科学、假成果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以正视听。例如,牛满江的细胞质核酸“分子遗传”事件,刘亚光的宫廷秘方“生脉散”事件,“核酸营养”事件,声称要获得诺贝尔奖的张颖清“全息生物学”闹剧,以及自称自己是“生命科学家”要在5年内“全面攻克癌症”,但自身把细胞、组织、器官概念混为一谈的徐荣祥事件等,就都是邹先生亲历过、坚持不懈地维护科学真理,反对伪科学、假成果的典型事例。
    邹承鲁先生这位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毕生致力于科学事业。早年他师从英国剑桥Keilin教授开始,奠定了有关呼吸链酶系结构与功能研究基础,细胞色素C的研究居于国际先进行列。1951年回国后,在上海生化所工作20年期间,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特别是人工合成胰岛素A/B链拆合的工作中,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后,在生物物理所的工作,重点集中在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内容包括酶的活性中心,动力学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柔性,蛋白折叠,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生命科学复杂性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笔者早在1987年北京国际生化会议上认识邹承鲁教授,他的平易近人、反应敏捷、学识渊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1998年在桂林召开的酶的催化机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笔者也有幸与邹先生同台与会交流,我也在在会上口头报告了我和赵健身的有关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生物转化芳基丙烯酸生成新型非天然L-芳基丙氨酸的工作,得到了邹先生及其团队成员的赞许和支持。的确,这条新的化学-酶法合成非天然芳基丙氨酸成为了1999年美国专利报告的同类工作。这也是迄今,笔者实验室保持同挂靠在生物物理所 的该学会酶学专业委员会密切联系的缘由,这对从事于应用和工业酶学工作者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了解前沿进展,开拓视野,推动我们自身的工作。笔者于先前的两天,参加了有120余人与会的本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相互交流酶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与技术,共同探讨我国酶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明确我国酶学研究的方向,瞄准重点,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努力缩短与国际前沿的差距,特别是当前正处于结构生物学向合成生物学演进的时代,这对于我所应该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